1948年,卫立煌请我党保护他85岁的老母亲,朱德知道后,却犯了难。毛主席指示:“马上把他列入战犯名单!”
当时,国内局势紧张。解放战争打到关键时候,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。
南京颐和路18号。卫立煌盯着报纸,上面写着 “合肥被共军包围”。他想起离家从军时,母亲在老宅门口张望的样子。如今母亲85岁了,合肥又打仗,他心里急得像火烧。
曾经的抗日名将,现在却只能被困在这里,啥也做不了。
卫立煌的人生,过得很不一般。1897年,他出生在安徽合肥的农民家庭。
辛亥革命后,他参了军,开始了当兵的日子。跟着孙中山的时候,他打仗很勇猛,立了不少战功,官位也一步步升上去。
1938 年 4 月,他去了延安。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。车队过延河时,两岸都是欢迎他的标语。
毛主席亲自在窑洞外等他,握着他的手说:“卫将军在忻口打得好,八路军感谢你。”
那次见面后,卫立煌说到做到。他给八路军拨了 100 万发子弹、20 万枚手榴弹。
这些弹药在百团大战里起了大作用。聂荣臻后来总说,卫立煌这是雪中送炭,这份情八路军记着。 可到了内战时期,情况就完全变了。
国共内战打响,卫立煌被派去沈阳当东北 “剿总” 司令。他和蒋介石在打仗的办法上合不来,俩人闹起了矛盾。
蒋介石干脆夺了他的权,自己指挥。
结果,辽沈战役里,国民党军队输得一败涂地,东北全被解放军解放了。
蒋介石把责任全推给卫立煌,不光撤了他的职,还把他软禁在南京。
特务天天盯着他,电话线被剪断,连家里的佣人都是军统的眼线。
卫立煌在日记里写:老蒋是让我当替罪羊。我卫立煌不怕死,就是老娘还在,我不能尽孝,对不起祖宗啊。
1948 年 12 月 28 日深夜。卫兵王二虎悄悄溜进卫立煌的书房。
王二虎是安徽人,跟着卫立煌好多年了,对他很忠心。
他棉袄里藏着一封皱巴巴的信。信上写着:“朱总司令钧鉴:立煌不孝,老母滞留合肥,恳请贵党念在抗日合作之情,保其周全……”
卫立煌手抖着把信封好,递给王二虎一根金条,急着说:“天亮前一定送到南京地下党手里,这是我最后的指望了。”
这封信带着卫立煌最后的希望,在地下党的帮助下,一路辗转。三天后,这封信到了朱德手上。
朱德拿着信,在屋里来回走,琢磨着该咋办。合肥当时在白崇禧手里,卫母身边全是特务。直接去救,风险太大。
毛主席抽着烟,想了一会儿,突然一拍桌子:“有了!把卫立煌列进战犯名单!”
朱德一开始没明白,愣了一下。很快,他就反应过来了。
这是 “明贬暗保” 啊。这样既能让蒋介石不怀疑卫立煌,又能给卫立煌争取点活动的空间。
1949 年 1 月 1 日,新华社公布了第一批 43 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。卫立煌排在第 28 位。
这份名单一出来,立刻在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蒋介石那会儿正在溪口老家祭祖,看到名单后,气得把报纸摔在地上大骂。他觉得卫立煌这是彻底跟共产党撕破脸了。
接着,他下令把卫立煌住处的军警和宪兵都撤走,只留下特务监视。
卫立煌听说这事儿,看着窗外少了很多的岗哨,心里清楚,这是毛主席在帮他。他连夜叫来了负责监视他的特务头子。
“兄弟,我在东北还有些金条。你放我出去,那些金条全给你。” 卫立煌低声说。
特务头子犹豫了半天,最后收了黄金,答应让卫兵在除夕夜换岗时 “打个盹”。
1949 年 2 月 4 日,南京下着小雪。
卫立煌穿了件粗布棉袄,戴了副黑框眼镜,混在送年货的队伍里,慢慢走出了大门。
他回头看了一眼住了三年的洋房,心里说:等我回来,一定在这里请毛主席喝家乡的庐州老窖。
就在卫立煌逃离南京的同时,合肥那边也有了新动静。
同一时间,合肥城里,解放军先遣纵队司令员谭启龙接到命令: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卫母安全。
1 月 21 日,合肥解放当天,卫母宋氏就被接到了解放军的驻地。卫母被照顾得很好。
卫立煌在香港听说母亲平安,忍不住哭了。他说,毛主席这一步棋,救了卫家全家人啊。
1955 年 3 月 15 日,卫立煌和妻子韩权华从香港回到北京。
周恩来亲自到机场接他们,握着卫立煌的手说:“俊如兄,我们等你很久了。”
后来的宴会上,毛泽东举起酒杯说:“卫将军当年送我们的子弹,可帮了大忙啊!”
卫立煌站起来回敬:“主席的恩情,我卫立煌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回到祖国后,卫立煌做了不少工作。
他先后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,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、民革中央常务委员。
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,为新中国出了力。
1960 年 1 月 17 日,卫立煌在北京因病去世,享年 64 岁。
毛主席把他列入战犯名单的决定,看着像险招,其实是高瞻远瞩。
这既保护了无辜的百姓,也为争取更多国民党军政人员投向人民这边树立了榜样,让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胸怀。